原 《被讨厌的勇气》讲了什么
最近读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总结,个人认为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被分享。当然了制造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强调它有多么的好或者说它绝对的正确,而只是觉得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的一个视角去看待或处理一些小情绪,从而更加全面的思考小情绪的本质。由于每个人的身处环境,积累的经验与知识都不一样,势必形成的认知不同,很难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认同。但如果有哪本书能够引发部分读者的共鸣,那么它就应该值得被称为一本好书,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特别是根据他的“目地论”来推导我自己的某些想法时,感觉后脊梁会有一身冷汗。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
打下基调
世界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在全书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井水”推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而是住在自我营造的主观世界里,即我们看到世界的样子都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提出这个推论的依据是说,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无论谁测都是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得温润。
井水的温度是一个客观世界,而我们感知的冷暖就是主观世界。
这里引入一个关于禅宗的两个经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流浪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惠能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这里强调的都是客观的事物的都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分割了物理层面的认识,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归属,即上面所说的主观世界的感知。
主现的世界即是可以改变的世界
理论上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如何看待”这一主观感受,我们就能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人生本无意义,要看各个人赋予了其什么意义,才能变的有意义。
某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法”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因此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根据目地进行选择,及目地论的推导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将我们的性格看成是由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决定的,但过去已然过去,如果过份纠结过去对于现在这个本我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可能就会永远止步不前。过去的经历对于人格的形成影响确实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并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而最终造成现在的选择的根本,其实是出于某种目地。即我们大家都是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地论,一个全新的视角,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书中为了进一步说明目地论的合理性特意的举了一个典行的情景:青年在咖啡厅看书的时候,被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将黑咖啡洒在了衣服上,青年由于珍惜刚买的新衣,而突然无预警的大发雷霆。青年强调说明是由于恕气不可收放,下意识的不受自我控制的大发雷霆。这听起来貌似很道理,但哲说家说怒不可遏这种情绪本身其实是可以收放的,恕不可遏并不是导致大发雷霆的原因,例如这时候如果再来一个心爱的人的电话,青年人是否会收住自己的情绪接电话呢?所以大发雷霆是为了某种目地。例如,通过大发雷霆震慑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做为相应手段,青年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虎躯一震的视角。
很快应用目地论,我对于自己也进行了一下推导:我一直说自己是个小屁孩,不成熟,是否也是在害怕承认自己是个大人,如果承认自己是个大人,这样就要被迫去承担“大人”所对应的职责,同时周遭与我相处的人也就不在以“小屁孩”的关心或宽容来对待于我,而缺乏宽容与关心,是否会带来严酷与冷漠,而这正是我所害怕的,所以为了宽容与关心的目地,我经常选择做一个“我是小屁孩”的声明。同时自己又害怕别人看穿这一切,轻视心理上面“小屁孩”的我,所以又特别的介意别人称我为“小屁孩”。看吧,多么的纠结,推导出这一切,我的后背脊梁怎能不不会有一身冷汗!!
理解我们的选择,重新掌握主动权
使用目地论可以更好的看清,或者说更好的理解事情的本质,而理解是改变的第一步。就像那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如果自我不理解还是没有卵用。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过去的给予已然过去,而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要利用现在这些给予的,赋予新的意义,重新掌握我们的选择权。造成现在这个本我,是因为我过去的所有选择的结果集。面对改变变化带来的不安,我们需要有选择的勇气。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当下的你依然是你,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勇气可以决定改变,改变可获取幸福,因此勇气可以带来幸福,不可逃辟。
具体案例
自卑从何而来,及我们为什么会自卑
“自卑”是关于自我价值的判断,那么这个价值依据什么而来,或者说什么是价值?就好比价格昂贵的钻石或者货币,它们本身其实就是一块石头或者一张纸,我们判断它们有值的昂贵,其实是建立在社会意义上的主观共识,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这些“高价值”的东西是否还真的还有用?同样的道理套用在自卑上,自卑就是因为我们处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决定的。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进一步归纳即是: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并且根据上面的基调可知,主观的判断“自卑”其实是可以自我改变的。
自卑感人人都有。因为人人都有追求更加优秀的想法,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而当这些理想无法达成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处理得当的自卑感可以促进我们进步,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但有些人自卑感强烈,很消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根本就没有认清自卑这一主观感受是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改变的,他们认为自己不行或现实无法改变,从而一直没有勇气迈前行动起来。这样的情况其实是一种自卑情结,就是反复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在使用的状态。
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那其实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认为学历低导致了自己的不能成功,反之就好像在说“只要有高学历,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其实是暗示了这个“真的自我”本来非常优秀,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了。看实质是自负,所以越自负的人越自卑!震惊!同感。
同样那些满身名牌,表现的权势张扬的人,10根手指全部戴着宝石,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其实是一种“虚假优越感”。正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种较为复杂的自夸实例:夸耀不幸。就是说他们喜欢在别人面前津津乐道的甚至夸耀自己成长史中的各种不幸,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不幸成为了他们手中的“武器”。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是站在道德高点的。
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我们主观上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有高有低比较的纵向关系了,过份执著于别人的评价,最后逃避自己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同存在差异,但人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做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人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竞争”关系的不幸
比较纵向关系,即不是“胜者”就是“败者”,实质上是一种“竞争”关系。可能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我们就很容易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我的失败”,所以有时候无法给予真正的祝福。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如果不幸失败了,还有可能还会发展到“复仇”阶段。在其他的某些方面找回场子,这样势必会不休不止。只要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人生课题及其目标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及爱的课题。
目标分为行为和心理两大目标。行为目标即是: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的目标即是:“我有能力”的意识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如何做
课题分离
在生活中要明白,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妄加干涉别人的生活。就是要明白生活中哪些事是别人的,哪些事是自己的,人只需要对自己的事承担责任,不能妄图以己代劳,放下自己的控制欲。
要分开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就是要看某个选择最终的结果是由谁来承担,这就是“课题分离”。
如果别人不喜欢你,其实是这个人他自己的选择,我们不需要为别人的选择苦恼,过份在意别人的评论或选择,其实是对于自我的一份执念。我们要放下执念,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论,不要害怕别人讨厌,即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当然了这份勇气不是主动去招惹别人讨厌。
人际关系中,关健是要看我们是否下定决心去喜欢他,或者决定接近他,这样想的话,“人际关系之卡”就总是掌在自己手中。我们所做的选择决定因而是我们内心发自的,真心的。
做好“课题分离”,人才能活的更加的自由。课题分离并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用于理清哪部分是别人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认真面对自己的课题。
价值观更新
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横向关系,即人与人平等,他人即伙伴,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不是“这个人会给我什么”,主动参与和融入我与他人的共同体中,并中从找到“自己的位置”(价值),体会“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到己的价值。即把是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执著于他人的关注,实质的欲求是,从他人的评论自己中,满足自己的欲求;不是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要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建立更加大的世界观,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时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同时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价值,不是依据他人“做了什么”来判断,而是应该对其存在本身来看待,即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思考病危卧床不起的母亲,尽管什么都做不了,但仅仅是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支撑家人的心,发挥巨大的作用。
直面人生课题
首先要接纳自我,而不是肯定自我。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这是一种很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是对自己撒谎。
引入“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接着他者信赖。即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在主张建立与他人的关系的时候,就要完全的信任。不要害怕被背叛,要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而选择是否与那个人搞好关系,则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例如在恋爱中怀疑“她可能不专一”,专注于不专一的证据,结果可能发现像山一样的不专一的证据。
然后是他者贡献,将他人看作伙伴,给予他人影响,作出贡献,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还要注意的是,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最终形成的关系:
正是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面对恶意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蛮不讲理的指责或攻击的人。要搞明白一件事实: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对待恶意,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凭事情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引入犹太教教义中的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才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不要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幸福的获得
认真活在当下
从对他人的贡献中,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价值,即自我的价值是通过我的贡献主动获取的,因此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即幸福感就是“贡献感”。
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不要将事情推给未来,或者过份担心未来,也不要太在意过去已经过去的,认真享受“此时此刻”,做好“此时此刻”。
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当人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可能会迷路,所以人生的重大指针是“他者贡献”。即在“他者贡献”的引导下,你做什么都可以。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最后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暂无评论